奢侈品品牌展览成“流量宠儿”,是含“艺”还是含“金”?
刚刚结束珠宝品牌蒂凡尼展览不久,冬日里的复星艺术中心门口又开始排队,以服装奢侈品牌浪凡为主题的“对话:浪凡130年艺术展”已于近日再度揭幕。
一年之内,奢侈品品牌路易威登、香奈儿、梵克雅宝等相继在上海开办展览;在北京,迪奥的展览正在进行,卡地亚更将展览办进了故宫——近年来,这类以服装、珠宝等奢侈品为主题的展览多次登陆上海、北京等地。其中不少展览尽管价格不菲,却广受参观者追捧。
值得注意的是,复星艺术中心所属的复星集团已于两年前收购了浪凡品牌。复星艺术中心展览总监端木霞子说:“希望通过展览向上海的中国观众重新介绍该品牌,以及新的设计理念。”此次展览的时尚策展人朱迪斯·克拉克也希望“在严肃博物馆类型的古董时装展和这种亲民品牌展览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热闹的背后,这样的展览饱受争议:其艺术含量是否足够撑起一场展览?能否承担艺术展应担负的社会职责?究竟是有价值的展览,还是只是一场商业宣传?
对于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艺术家、策展人、从业者和普通观众,他们对此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含“艺”还是含“金”?
正在进行的“对话:浪凡130年艺术展”冠以“艺术”之名,主要展品是该品牌历年来设计的服装。尽管这些服装上不乏艺术的图案、精细的刺绣和创新的廓型,但在不少艺术家和从业者看来仍然“不够艺术”。
“艺术最重要的特征是追求‘无用’。”从事雕塑创作的丁斐认为,奢侈品品牌展览的主要内容就是品牌的产品,不过是把历史上这些明码标价、放在橱窗里的商品搬进了美术馆、博物馆,但其本质仍然是商品:“这些展览的展品,无论是服装、包具或首饰,首先都是有价格和实用价值的。而这些展览的目标,也是为塑造企业形象,目的性明确。这样的初衷与艺术本身的追求是背离的。奢侈品可以无限接近艺术,但本身不是艺术。”
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举行的“世说新艺——中外艺术设计新锐创意特展”上,也出现了服装品牌的展项,但记者看到该品牌出现在“参展艺术家”一栏中。策展人楼思岑表示,品牌方在合作初期也希望用二维码自我宣传,但被拒绝。“我们是根据主题选作品或是品牌,而不是反过来,目前品牌以艺术家形式参与。一旦加入商业元素,也许品牌带来的束缚将大于收益。”他认为在挑选品牌上也应十分谨慎,包括必须尊重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等,“近来国际大牌出问题的太多了。”
苏州博物馆里,多件记录历史上苏州居民生活方式的服装作为日常展品进行陈列。“博物馆里关于衣食住行的文物比比皆是,有历史、有影响力的品牌为什么不能办艺术展?”每次旅游必到当地博物馆的市民陈威薇认为,不能把艺术狭隘化:“故宫还展示头冠、服装呢,服装这样的实用物品本身的审美和工艺水准也是艺术的一部分。”
“《蒙娜丽莎》最早就是商人花钱要求达芬奇画下来挂在墙上的装饰品,但谁能否认艺术地位?”策展人陈芸认为,艺术追求无用但艺术品往往“有用”:“以浪凡展为例,服装本身是有用的,但剪裁、装饰这些工艺都是无用的。如果说衣服就是有用,那人穿兽皮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剪裁、刺绣、印花?这些恰恰都是艺术。”
艺术家王小慧提出,艺术永远把创意创新放在第一位,靠内容、情感和故事打动人。陈芸认为,“从这些维度来看,奢侈品品牌的展览是合格的艺术展。”
提升审美还是提升价格?
参观完香奈儿的展览后,市民秦晴立即买了一瓶香奈儿的香水:“好像这不是香水,是格拉斯阳光下的清风与茉莉。仔细想想,这不就是展览灌输给我的画面吗?”
在丁斐看来,“艺术”是提升品牌价值进而促进消费的重要手段。“通过把观众置身于品牌设定的情境中,让参观者以为拥有了商品就拥有了展览所呈现的一切,就是这类展览的终极目的。”近年来,不少奢侈品品牌热衷办展、与艺术家跨界合作,在丁斐看来是品牌方为商品的高溢价寻找“借口”:“为什么奢侈品品牌特别热衷办这样的展览,而不是一般的大众品牌?因为他们的定价已经脱离了商品本身的属性,艺术无疑是赋予高附加值的最佳元素。”
漫步“对话:浪凡130年艺术展”,穿越130年的时光,市民杨蓓蕾感受到的是“最直观的历史变化”:“比如上世纪20年代的裙子明显线条松了,这是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追求舒适;比如80年代大量金银色和夸张的轮廓,这是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审美。”
相比很多“看不懂”的艺术展,此类品牌展览让观众更容易接受。“其中有些展览内容是我亲身经历的,我能理解这样的变化。”市民陈群利认为,这样的艺术展能让参观者站在制高点回望历史,对提升审美很有帮助:“相比看不懂的艺术展,这样亲民的展览显然对我的帮助更大。”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设有专门时尚馆,每年举办的主题展览具有全球影响力,还曾经专门办过以中国为主题的展览,没人质疑展览的艺术含量。虽然这些展品都曾是商品,但那是最具创意的头脑所创造的。”曾参与品牌展览策划的陈芸认为,相比绘画、雕塑,此类展览更能让人从审美变化感受到时代变迁,而相比文献资料,此类展览的可看性极强。
引领潮流还是迎合观众?
多次参加这类品牌展的秦晴,每次都会在现场发现一堆“长得差不多的美女”,她们不关注展品,却不停地自拍,有些甚至带人来拍照,还有人带衣服来换着拍照。“这样的趋势不仅没有改观,很多品牌展还会迎合这个趋势。”在蒂凡尼展现场,展品围着狭长的走廊环绕一圈,参观者不得不排起长队。而两个大的展厅,一个被布置成镀上蒂凡尼品牌标志性蓝绿色的森林,一个安置上纽约总店同款旋转门,大量参观者在此拍照。“一场展览到最后只留下朋友圈的照片,那也太可悲了。”
在一些艺术家看来,展览的艺术性、学术性与商业性的矛盾是经常存在的,有些非常好的展览门可罗雀,也有些非常浅薄的展览趋之若鹜。“奢侈品品牌展览为什么特别容易吸引‘网红’打卡?因为展览本身门槛低,展品又契合了这些人炫耀的心理。”
端木霞子则希望做有艺术品位的展览的同时,观众也能以轻松的方式来观展。“让大家能真正看到内容,而不是一顿猛拍后什么都没有留下,我们希望找到那样的平衡。”
在楼思岑看来,“网红”只是一种面对市场的传播途径。“许多人把品牌展等同为网红展,有点狭隘。有品质、传播广的博物馆展览同样可以成为网红。对艺术展来说,需要思考怎么让年轻人知道,并到现场体验。我们需要让大众找到我们。网红是接触受众的一个途径。”
“我一贯的主张是:一个好的艺术品一定要能雅俗共赏,就好像白居易的诗连邻家妪都能听懂,并非曲高和寡,所以能被千古传颂。在象牙塔里的艺术是没有出路的。”王小慧认为艺术传播者不应该仅仅为迎合大众口味而把作品低俗化,但也不应当做没有人能懂的东西孤芳自赏。“如果一些所谓的网红愿意来打卡为什么不好?有很多的人来打卡利于传播,现在的年轻人对那个时代的文化历史了解太少了,通过这种让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表达和传播,我不认为有什么不妥之处。”
陈芸则表示:“我从来不把艺术和商业放在对立面。好的艺术家一定有票房,否则只是内容还不够好。”
来源于上观新闻
原标题《观点PK|奢侈品品牌热衷办展览广受追捧,是不是艺术的堕落?》作者:钟菡 简工博
编辑:miyagi#国旻
神秘的春秋小国,缺失的封国历史,用一场展览重启这三千多年前的风云兴衰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